双周游学记—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

黑.png


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到这个博物馆了。 

头一回去的时候并不知道这里有个博物馆,只是觉得清一色青砖黛瓦之中矗立着一大片参差错落的红墙。虽然博物馆还在整理收尾阶段,但也因为美院里面这新奇的景象 拍了几张外观的照片。


图片1.png


第二回去的时候就是慕西扎的名而去的,刚好是个大晴天,午后的阳光把庭院的暖黄色墙面随意切割,从室内望见的光影效果很特别。


图片2.png


这次去,正巧是个下雨天,湿漉漉的空气里,各种色彩都变得更加鲜明,和天晴时的残留的建筑印象有点剥离了。沥青地面黑得发亮,红墙显得越发鲜艳,衬托着黄色石 材立面更加柔和了。


拼副本.jpg


图片5副本.jpg


  其实有点矛盾是没想通的,在我的了解下西扎其实是个有乡土情结,注重文化细节,重视场地状态的设计师,但是很显然这次的作品的外立面姿态并没有那么谦逊,在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面前,对比之下甚至于很张扬,不由得让我想来文人相轻的典故。我突然有个脑洞,同样是普利兹克奖获得者,是不是在同一片场地上有着竞争意识。 

但是转到室内,整体上保持着西扎一贯的设计风格,简单精致的线条,干净利落的墙裙,不规则开窗,结构自然交织成的转折面,高低不同的绿色盆栽,条窗中出现的绿色。 

之前来的时候都没好好看展览,趁这次好好看了下,不得不说工业革命时期的工艺和作品是很精致的,毕竟当时的加工技术不如现在。尽管现在技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但是从作品的创意性和精细度上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。

其实在西扎的手绘作品展览区中,有一句话触动了我,“我们依照比例去理解画面,从比例中我们学习再现,而比例被融入我们的勾勒线条之中”,在信息爆炸的当下, 我们都太过依赖网络传达给我们的信息,往往会忽略自己的主观意识,也懒于动手去记录当下的感受,还记得在安藤忠雄的个人展览上看到他记录在登机牌上的设计草图 ,大师们都一直在学习,我们怎么能落后。